| 書種分類 > 世界,中國文學 / 文學雜誌 / 文學理論研究 |
 |
[ 上一頁 ] 11 12 13 14 15 16 17   [ 下一頁 ] 17頁 之 第 15 頁 (共 163 筆記錄)
|
|
|
| |
|
《陳列作品集套書:地上歲月、永遠的山、人間.印象、躊躇之歌》
| 內容簡介 |
: |
|
《地上歲月》
〈無怨〉是囚犯的心境和雷雨聲中重建自我完整的體悟。〈地上歲月〉在農村生活的汗土味裡尋找自由與生機。〈同胞〉描繪原住民的一般行跡,感受人與人之間不同而仍可相依相近的親密。〈漁人•碼頭〉敘述漁人討海的辛勞,摹寫港邊工作過活的眾生相。〈山中書〉有浸染山林的安靜氣質以及與僧人的交會凝望。〈人在社子〉探看城市邊陲被忽視而隱忍的所在,為社子島的人文地理誌。〈在山谷之間〉行走花東縱谷,夜宿原住民工寮。〈礦村行〉書寫礦工生存實境,荒謬的工作,恐怖的厄運。〈遙遠的杵聲〉形容阿美族豐年祭,懷念那唱詠的旋律。〈親愛的河〉述說文明與水的關係,及親愛的鄉愁。〈我的太魯閣〉回憶年輕狂野的山林時光,並擔憂人的若干癡障。〈老兵紀念〉則是記述「外省兵」數不盡的離鄉戰亂血淚印痕……
《永遠的山》
〈告別與承諾〉回顧山中一年一連串的驚訝、摸索與視野的一再重新開啟。〈玉山去來〉記述高山荒寒地帶的萬千氣象與生界特質。〈排雲起居注〉在海拔三四八○公尺目送著日子如何莊嚴地從白天過渡到黑夜。〈原始闊葉林獨訪〉深入楠溪林道,感受殘存原始林的宏深與神祕。〈觀高還須能望遠〉見證森林的消失,追蹤帝雉的身影。〈八通關種種〉思索地理與歷史,描寫草原的風情與魅力。〈秀姑坪漫遊〉是玉山圓柏社會在火神肆虐下集體滅亡與再生的慘烈故事。〈瓦拉米隱憂〉思慮文明力量與自然祕藏間的衝突。〈布農族紀念〉有布農族巡山員深埋族群記憶的山林經驗。〈看山是山〉總結了在這個島嶼最高地區行走逗留過程中的諸多讚嘆歡喜。
《人間.印象》
陳列一九八三至二〇〇七年創作的散文作品集結,包含「寧靜海」與「四方集」兩個專欄近五十篇短文、一九八〇年代發表於《台灣文藝》、《散文季刊》的「印象」系列,以及〈三月合歡雪〉、〈重回玉山〉等六篇廣為流傳的寫景記遊文章。作家筆下,那些熱切蠢動的慾望嗔癡,隔著遙遠的距離瞭望,好像都不存在,飄忽渺渺。只有那山脈,那些綿密籠罩在山頭的厚實白雲、天空,以及大海和不停地衝吼拍打著的海浪聲,才是真實的。
《躊躇之歌》
詳實呈現三十多年前,二十六歲的陳列遭遇的那場詭譎突兀的深夜審訊,以及入獄前幾個月的百口莫辯、矛盾與憤怒,開啟了他於文學與政治之間,一路走來的徬徨躊躇。本書記錄五段時空:〈歧路〉寫一九七二年,他在佛寺的文學生活,被捕與審訊。〈藏身〉記述出獄後一年的日子。〈作夥〉為從政之後,參與黨部運作與第一次參選經驗。〈假面〉將時空移至中山樓,記錄做為國大代表的見聞與省思。〈浮雲〉則是經歷選舉後,從鄉間草野觀看朝野的心情。
|
| |
| 作 者 |
: |
陳列 |
| 系 列 |
: |
陳列作品集1-4 |
| 出版 社 |
: |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
| 出版日期 |
: |
2013年7月29日 |
| 書 度 |
: |
14.8 (闊) x 21 (高)cm |
| 釘 裝 |
: |
精裝 (一書四冊) |
| 國際書號 |
: |
978-986-5823-20-7 |
| 書 價 |
: |
HK$288 |
| 返回頁首 |
|
|
|
| |
|
《台妹時光》
| 內容簡介 |
: |
|
你細細描摹著並不如煙的往事,那些被揉亂了的字,點點如星,標誌著所有故事的關鍵詞,餐廳秀、夜市、釣蝦場、卡拉 OK、褪色的紋身、金盆洗手退不出的江湖,七逃仔夢想的小吃店,滿屋手錶的走鐘人生。
「台」是個美麗的字。永遠定義不清,易於引發爭論,卻可概括描繪出你多舛的愛情,早熟的憂愁,你善換的情人,台啊,台客,台妹,台T與你並肩走在黃昏的故鄉,踏上悲戀的公路,提起溫泉鄉的吉他,走晃在男子漢麵攤,相約於女子漢釣蝦場,轉動命運青紅燈,旋轉著舞女跳恰恰。
然後燈光倒轉,投影在更遠、更遠的地方,竹圍裡傍晚來臨的賣菜攤車,「賣菜歐!」菜販吆喝著,你總是聽見那聲吆喝,竹圍裡稻埕上蜻蜓低飛,阿叔阿伯的汗衫濕透,阿婆的搖扇轉轉,小孩兒登登的牽脫鞋,一家一家夜晚的燈亮起來……
|
| |
| 作 者 |
: |
陳雪 |
| 系 列 |
: |
文學˙小說 |
| 出版 社 |
: |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
| 出版日期 |
: |
2013年7月1日 |
| 書 度 |
: |
14.8 (闊) x 21 (高)cm |
| 頁 數 |
: |
256頁 |
| 釘 裝 |
: |
平膠裝 |
| 國際書號 |
: |
978-986-5823-22-1 |
| 書 價 |
: |
HK$88 |
| 返回頁首 |
|
|
|
| |
|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第117期 謝里法--變色的年代》
| 內容簡介 |
: |
|
| 他們是楊三郎、郭雪湖、李梅樹、李石樵、蔡繼琨、王白淵、陳澄波、林之助、顏水龍……,以往我模模糊糊知道他們,卻是看了【封面人物】謝里法小說《變色的年代》,對當時這批台灣藝文界精英,才算初步認識了。這部乍看是講美術史的小說,其實透過角色精細的對白鋪陳推演,呈顯光復初期台灣社會民間樣貌,生動直接,讓人有如親臨現場,置身當時。 |
| |
| 作 者 |
: |
印刻文學生活誌 |
| 系 列 |
: |
文學雜誌 |
| 出版 社 |
: |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
| 出版日期 |
: |
2013年5月 |
| 書 度 |
: |
21 x 28cm |
| 頁 數 |
: |
240頁 |
| 釘 裝 |
: |
平膠裝 |
| 國際書號 |
: |
9771728929003 |
| 書 價 |
: |
HK$66 |
| 返回頁首 |
|
|
|
| |
|
《野性的呼喚》
| 內容簡介 |
: |
|
本書主角是一隻名叫巴克的狗,牠生於富裕的法官之家,在廣闊的莊園中長大,有些志得意滿、自命不凡,儼然王者之姿。某天晚上,牠卻遭一名園丁助手使計押走,被轉賣到冰雪覆蓋的北地,變成郵差手下的雪橇犬,原始獸性的蠻狠、狂怒在險峻殘酷的環境中日漸甦醒、壯大。
傑克.倫敦生動刻畫野性的原始世界裡,棍子與利齒的抗衡,獸性和霸權的鬥爭,從而把西方世界的緊張與弱肉強食詮釋得針針見血。
|
| |
| 作 者 |
: |
傑克.倫敦 |
| 系 列 |
: |
文學小說 |
| 出版 社 |
: |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
| 出版日期 |
: |
2013年4月 |
| 書 度 |
: |
11 x 17cm |
| 頁 數 |
: |
176頁 |
| 釘 裝 |
: |
平膠裝 |
| 國際書號 |
: |
978-986-5933-97-5 |
| 書 價 |
: |
HK$38 |
| 返回頁首 |
|
|
|
| |
|
《獵人們》
| 內容簡介 |
: |
|
朱天心經典文集:她(及其家人)與所際遇的貓族的故事
《獵人們》初版時,作家曾說:「這本書是個祈禱,祈禱我們都能面對所有來自世界的美好與難堪。」書寫成為實踐的支撐,日日夜夜護守街貓的人族因此有了慰藉。
匆匆數年,書中所寫的貓雖早已改朝換代不知幾番,但相逢相知的生命都在記憶裡不可抹滅,新版一一標註貓族身相,以證他們真切來世一遭。
朱天心是個愛貓人也是養貓人(照她的話是與貓共處),卻從來不是個留貓的人,但她仍以自己的獨特方式與感性,為相逢未必相識的眾貓族留存牠們躍入躍出她生命動線中的足跡。《獵人們》雖是散文隨筆集,但也可以視為小說家「都市人類學」式的台灣社會「畸零族群」觀察,只是凝視對象從人轉移到了貓,作家用情更深,在她自己的人生與時間中的刻鑿痕跡也就越深。
在本書十篇作品中,作家述寫自己與屋裡屋外、可見的與不可見的生活領域裡眾貓族的邂逅與相處,她給牠們自由,卻賺得了羈絆;對牠們的生命尊之重之,自己的生命也得到豐富。
|
| |
| 作 者 |
: |
朱天心 |
| 系 列 |
: |
文學小說 |
| 出版 社 |
: |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
| 出版日期 |
: |
2013年1月7日 |
| 書 度 |
: |
14.8 (闊) x 21 (高)cm |
| 頁 數 |
: |
200頁 |
| 釘 裝 |
: |
平膠裝 |
| 國際書號 |
: |
978-986-5933-52-4 |
| 書 價 |
: |
HK$79 |
| 返回頁首 |
|
|
|
| |
|
《金色的馬鞍》
| 內容簡介 |
: |
|
她的散文,以天地想像、人世感應,掌握精確之外有屬於不可求、包容著美的無盡意。
席慕蓉莊嚴而敏感,矜持而親切。她用有情之眼穿透現象面,構圖佈局,不只是說她自己,不只是寫一時一地一景;帶著歷史意識、壯遊的心,她的筆追根究柢,問身世、問國族、問天命,心搏如日光牽繫著遠方的高原,完成代表她的蒙古史詩。 ── 陳義芝〈推薦席慕蓉〉
一位蒙古女子的原鄉吶喊:
獻給父母,以及他們漂泊的一生。
雖說是先祖故土,然而所有的細節對我來說都是初遇。
這些書冊中所記錄的一切,恍如冰寒的細雪,
令我驚顫,令我屏息凝神,是一場又一場的饗宴啊!
踏上蒙古高原,站在遼闊的土地上,仰望蒼穹,是為圓半生的鄉愁準備的盛宴,悲喜交集,如癡如醉。懷著熱情與盼望慢慢走來,生長在漢文世界裡的蒙古人,渴望與身邊的人分享她所發現的原鄉,當赤鹿奔過原野,哈達隨風飄蕩,在冬天的長夜吟詠《江格爾》的慷慨激昂,秋天一望無際金色的塔拉,落入時光之河的情不自禁。
搭在雲青馬與棗騮馬的背上,尋找山林中不止息的湧泉,尋找塵世間不失望的靈魂,
金色的馬鞍,幸福和理想的象徵。古老的蒙古高原,如母親般的山川大地,替我們保存著所有的記憶。
|
| |
| 作 者 |
: |
席慕蓉 |
| 系 列 |
: |
席慕蓉作品集03 |
| 出版 社 |
: |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
| 出版日期 |
: |
2012年12月 |
| 書 度 |
: |
17×23 |
| 頁 數 |
: |
320頁 |
| 釘 裝 |
: |
平膠裝 |
| 國際書號 |
: |
978-986-5933-46-3 |
| 書 價 |
: |
HK$99 |
| 返回頁首 |
|
|
|
| |
|
《日治時期臺人畫家與作家的文藝合盟》
| 內容簡介 |
: |
|
| 臺灣新文學運動即將滿百,近來研究已有深化、跨領域化的趨勢。王文仁這本論著以1934年創刊的《臺灣文藝》為研究對象,鎖定1930年代臺灣作家與畫家如何集結、聯手,共同開創臺灣文化的交集,進行綿密的考掘、細密的論述。透過當時兩方的結盟關係,座談內容,多方論證兩方的實際結合,讓我們對於日治時期的臺灣新文化運動有了更嶄新、更深刻的認識。 |
| |
| 作 者 |
: |
王文仁 |
| 系 列 |
: |
文學、論述 |
| 出版 社 |
: |
博揚文化出版 |
| 出版日期 |
: |
2012年9月10日 |
| 書 度 |
: |
14.8 (闊) x 21 (高)cm |
| 頁 數 |
: |
310頁 |
| 釘 裝 |
: |
平膠裝 |
| 國際書號 |
: |
9789866543760 |
| 書 價 |
: |
HK$141 |
| 返回頁首 |
|
|
|
| |
|
《哥倫比亞的倒影》
| 內容簡介 |
: |
|
《哥倫比亞的倒影》每篇文體都不盡相同,呈現不同的氣象:首篇〈九月初九〉,以《詩經》為肇始,寫中國人文傳統裡人與自然的對應關係,視角獨特;接下來的〈童年隨之而去〉、〈竹秀〉、〈空房〉皆為憶舊,看似平常,而每篇都各異其趣;即使是非常自我的〈明天不散步了〉,也可以看作意識流手法的範本;〈帶根的流浪人〉雖然寫昆德拉,多少卻有自況的意味;〈遺狂篇〉最是奇特,其中意味頗豐;同名篇章〈哥倫比亞的倒影〉全篇萬餘字,沒有分段,沒有句號,哲思與詩思滿溢其中。
下輯六篇一組的〈上海賦〉,寫上海的歷史、市井、三教九流、亭子間、弄堂,一言以蔽之,舊時上海形形色色,透過木心的筆,活靈活現,每一段皆妙不可言。木心用這樣的方式專寫上海的歷史地理人情風貌,並關心它的去從,應該是前無古人的。〈上海在哪裡〉、〈烏鎮〉,則是木心離開故鄉十多年之久,重返舊地,人事已非,感觸頗多。
|
| |
| 作 者 |
: |
木心 |
| 出版 社 |
: |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
| 出版日期 |
: |
2012年10月5日 |
| 書 度 |
: |
13 x 19 cm |
| 頁 數 |
: |
296頁 |
| 釘 裝 |
: |
平膠裝 |
| 國際書號 |
: |
978-986-5933-21-0 |
| 書 價 |
: |
HK$69 |
| 返回頁首 |
|
|
|
| |
|
《即興判斷》
| 內容簡介 |
: |
|
《即興判斷》中木心寫他的故鄉烏鎮、與文學家茅盾的往來、寫格林威治天文臺的子午線、寫聆聽古典樂的歷程……,他把各種感覺通過極盡典雅的文字滲透在筆尖,又多了些世事洞見的通達。配合著精緻華美的文體,溫存亦不乏冷峻地開啟人性與世界的幽祕暗影。
木心的作品,無一例外地運用美學判斷,引起對現存價值體系的思考。他大量的散文,更是關於美學判斷的論述,在〈以涼未寒〉中表露無遺;〈聊以卒歲〉則是邏輯思維得出的理,多是預先設置結論再做推演;〈普林斯頓的夏天〉是一篇奇文,關於生命的高遠與不可知,出世入世的絕妙更替。木心以漢語文學為其豐厚的基礎,形成的箴言式散文,兼容修辭思維和理性思維,絕妙地實現了詩和哲學歸於一體的理想。
|
| |
| 作 者 |
: |
木心 |
| 出版 社 |
: |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
| 出版日期 |
: |
2012年10月5日 |
| 書 度 |
: |
13 x 19 cm |
| 頁 數 |
: |
312頁 |
| 釘 裝 |
: |
平膠裝 |
| 國際書號 |
: |
978-986-5933-19-7 |
| 書 價 |
: |
HK$79 |
| 返回頁首 |
|
|
|
| |
|
《在荷蘭過日子》
| 內容簡介 |
: |
|
移居荷蘭十餘年的作家丘彥明,散文作品向來充滿「畫面」,不只是因為搭配了她個人風格鮮明的速寫與攝影,更在於她的筆得力於不同一般作家的畫家之眼。曾以《浮生悠悠》展示具體耕耘田園生活的種種細節,以《家住聖•安哈塔村》記錄房屋修繕的繁瑣過程成為家的夢想支柱,《荷蘭牧歌》透過家的雙眼——窗,觀看荷蘭獨有的人物、事物、動物。而在最新的散文集《在荷蘭過日子》中,文與圖不著痕跡地運勁揮灑,描繪了「外國人」既熟悉又陌生的荷蘭印象。
過去四十多年,荷蘭農牧淨出口持續猛增,一九八九年後連續保持農業淨出口世界第二的地位,僅次於美國。荷蘭人均土地面積僅美國的十二分之一,農牧人口也只有美國的十二分之一,可是近十多年來,荷蘭的淨出口額大約是美國的百分之六十六……閱讀這些數據,再想想荷蘭人的生活及工作方式,我不禁莞爾:荷蘭人真像極了他們飼養的乳牛,看起來不吭聲,每天只顧低頭挑著青草吃、臥在好太陽下閉著眼打頓,可是每個人身上都擠得出錢來,而且還沒擠少過呢!
在風車和鬱金香悠緩恬靜的外表下,丘彥明帶我們看到荷蘭人豪邁、幽默與努力不懈的豐富層次。書中收錄丘彥明近年間發表的荷蘭生活散文、攝影、速寫、繪畫作品。輯一寫荷蘭「特產」風車、木鞋、奶酪、鬱金香等,輯二寫荷蘭飲食,輯三為荷蘭日常生活記趣,輯四為旅行見聞。
|
| |
| 作 者 |
: |
丘彥明 |
| 系 列 |
: |
1.文學 2.荷蘭 |
| 出版 社 |
: |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
| 出版日期 |
: |
2012年9月2日 |
| 書 度 |
: |
21 x 15 cm |
| 頁 數 |
: |
264頁 |
| 釘 裝 |
: |
平膠裝 |
| 國際書號 |
: |
978-986-5933-35-7 |
| 書 價 |
: |
HK$88 |
| 返回頁首 |
|
|
|
[ 上一頁 ] 11 12 13 14 15 16 17   [ 下一頁 ] 17頁 之 第 15 頁 (共 163 筆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