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種分類 > 科普讀物 |
 |
1 2 3 4 5 6 7 8 [ 下一頁 ] 15頁 之 第 1 頁 (共 150 筆記錄)
|
|
|
| |
|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2025年11月 No.288 核融合》
| 內容簡介 |
: |
|
大約46億年前,太陽由一團雲霧形成。這團雲霧基本上只有一種成分,就是宇宙中最基本也最豐沛的元素:氫。重力把這團雲霧揉成一個旋轉的大球,並且不斷擠壓,使它的密度和溫度急遽升高,最後核心溫度到達攝氏1500萬度。
在這樣的溫度和壓力下,氫原子彼此撞擊後電子脫離,形成帶電與中性粒子混合的物質型態,稱為電漿。電漿是物質在固態、液態和氣態之外的第四種狀態。在地球上,除了閃電和霓虹燈之外,電漿相當罕見,但它在太陽系質量中占比超過99%,其中大部分在太陽裡劇烈翻騰。在太陽電漿中的各處,四個氫原子會經過一連串步驟結合起來,形成氦原子,每個瞬間都會發生好幾兆次。氦的融合點高得多,所以平靜地漂浮在翻攪的太陽中,像個堅固的救生艇,在攝氏1500萬度的高溫中輕鬆維持原狀,而且太陽中的氫綽綽有餘,能在接下來的50億年繼續生成氦。每次核融合反應中都還會發生另一個過程。一個氦原子比四個氫原子略輕一點,因此會有少許剩餘物質以高能量的形式釋放出來,穿過電漿,逐漸到達太陽表面,最後進入太空。其中一小部分朝著地球而來,為我們帶來光和熱。
太陽的威力十分強大。它每秒鐘製造的總能量可充分供應整個地球數十萬年,而且一顆恆星能做到這一點似乎是輕而易舉,讓人也不禁躍躍欲試。我們有沒有可能在地球上製造小型太陽,運用它產生的能量?如果真的能如此,理論上我們就能擁有幾乎永不枯竭、而且潔淨又經濟的能源,它不排放二氧化碳,甚至可能遏止全球暖化和環境崩壞,這樣一來世界就真的得救了。聽起來似乎不大可能,但相關計畫早已經在法國南部一片廣闊的建築工地展開。在這裡,無論是嚴謹的科學研究,還是對人類合作的需求,都前所未有且難以預料,邁向美好未來的夢想也可望在眼前實現。
這個人造恆星稱為ITER,是「國際熱核實驗反應爐」的縮寫,也是拉丁文「道路」的意思。這片占地42公頃的工作園區地勢相當平坦,從地中海朝內陸方向車程約一小時,周圍有許多松樹林和葡萄園,往地平線看去都是些崎嶇的山丘。
每個工作日,都有超過2000人來到這個園區,有物理學家也有焊接工人,晚上也有較小的團隊挑燈夜戰。ITER的正式人員來自33個國家,這些國家的人數占全世界人口的一半,而參與建造ITER的工作人員涵蓋了90個國家。各種文化背景的人通力合作,建造這具獨特的機器。在園區中央,最顯眼的是一棟沒有窗戶的混凝土建築,像一座聳立的火山。
|
| |
| 系 列 |
: |
科普讀物 |
| 出版 社 |
: |
大石國際文化 國家地理雜誌 |
| 出版日期 |
: |
2025年11月 |
| 書 度 |
: |
25.5 cm x 17.5 cm |
| 釘 裝 |
: |
平裝 |
| 國際書號 |
: |
1608262102884 |
| 書 價 |
: |
HK$70 |
| 返回頁首 |
|
|
|
| |
|
《最強大腦養成術:打造超越年齡的腦力優勢》
| 內容簡介 |
: |
|
∼時間偷不走的東西,叫腦力∼
不管幾歲,都能重新升級,
把三分鐘熱度,練成一輩子的續航!
【本書特色】
◎以臨床腦科學為基礎,提出「大腦基礎體力」概念,揭示行動力與學習力的核心關鍵!
◎系統化介紹大腦八大腦區功能,並搭配實用練習,幫助強化記憶、理解、專注與執行能力!
◎提供成人也適用的高效學習法,如分段式學習、餘韻學習、超慢速學習,讓任何年齡都能持續進步!
你是否也曾在年初立下「今年一定要考過證照」的決心,
卻在幾個月後熱情熄火,讓教材靜靜塵封在一旁?
或者,明明很努力學習,卻總覺得成果不如預期?
我們常把原因歸咎於體力下降或心力不足,
但加藤俊德醫師提醒我們──真正的關鍵,其實在於「大腦的基礎體力」。
《最強大腦養成術:打造超越年齡的腦力優勢》以腦科學為依據,
帶你認識大腦八大腦區的分工與合作,並揭示讓大腦「暖身」的必要性。
從活化記憶力的實用技巧,到提升專注力與執行力的日常習慣,
書中提供許多簡單卻有效的方法,幫助我們在任何年齡都能保持學習動能。
更令人振奮的是,研究指出,
大腦在中年不會走下坡,反而將迎來黃金全盛期。
只要懂得正確使用,就能在70、80歲時依舊持續成長。
這意味著,每個人都可以透過日常訓練,
重新找回「說做就做」的自己,打造一顆真正強大、持久的腦。
在資訊量爆炸、變化快速的時代,
我們最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意志力,而是一顆能持續進化的大腦。
把這本書當作送給未來自己的禮物吧!
因為當你擁有足夠腦力,就能活得更隨心所欲,
勇敢實現那些一直想做卻尚未完成的夢想。
|
| |
| 作 者 |
: |
加藤俊德 |
| 系 列 |
: |
自然科普 > 大腦科學 |
| 出版 社 |
: |
楓書坊文化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 |
2025年11月 |
| 書 度 |
: |
18.8 cm x 12.8 cm |
| 頁 數 |
: |
271頁 |
| 釘 裝 |
: |
平裝 |
| 國際書號 |
: |
9786267730737 |
| 書 價 |
: |
HK$131 |
| 返回頁首 |
|
|
|
| |
|
《鳥類的秘密生活》
| 內容簡介 |
: |
|
我過去大半輩子都沒有注意鳥類。不料到了四十多歲,我變成只要聽到蠟嘴雀鳴唱或鵖鵐高叫就精神一振,或者有人通報附近有金斑鴴就會趕緊去瞧瞧,只因牠是很漂亮的鳥,披著一身純金羽色,一路從阿拉斯加飛到這裡。
每當有人問起鳥類為何對我如此重要,我只能嘆氣搖頭,彷彿要請我解釋為何愛自己的兄弟。不過這是好問題:鳥類為何重要?我的答案可能要從鳥類領域的廣大規模談起。如果你能看盡全世界每一種鳥類,你就看盡了全世界。有羽毛的生物存在於每片海洋的每個角落,以及陸地上無法孕育其他生物的荒涼棲地。
灰鷗在智利的亞他加馬沙漠養育幼雛,那是地球上最乾燥的地方之一;皇帝企鵝在南極洲的冬季孵卵;蒼鷹在德國演員瑪琳.黛德麗長眠的柏林墓園裡築巢;麻雀在曼哈頓的交通號誌上築巢,雨燕在海蝕洞裡,兀鷲在喜馬拉雅山脈的峭壁上,蒼頭燕雀在車諾比。唯一比鳥類分布更廣泛的生命形式是微生物。為了存活於這麼多不同的棲地,全世界大約1萬1000種鳥類演化出極為多元的形式。牠們的體型大至鴕鳥,身高可達270公分且廣泛分布於非洲;小至名稱貼切的蜂鳥,只出現在古巴。牠們的嘴喙或巨大(鵜鶘和巨嘴鳥)、或細小(小嘴刺鶯),或與身體等長(刀嘴蜂鳥)。
有些鳥類比花朵更豔麗,例如美國德州的麗色彩鵐、南亞的古德氏藍喉太陽鳥,以及澳洲的彩虹吸蜜鸚鵡。有些則是幾乎無窮無盡的褐色調,大大考驗著鳥類分類學家的詞彙量:紅棕色、黃褐色、赤褐色、淺褐色、狐褐色。鳥類的行為同樣也十分多樣。有些高度群居,有些反之。非洲的奎利亞雀和紅鶴集結成數百萬隻的群體,鸚鵡用樹枝建立整座鸚鵡城市;河烏則在山澗溪床和水下獨自漫步,漂泊信天翁能張開翼展3公尺的翅膀滑翔800公里,遠離其他的信天翁。我遇過友善的鳥類,像是曾在小徑上一路跟隨我的紐西蘭扇尾鶲;我也遇過暴躁的鳥類,例如智利的卡拉鷹,當時我盯著牠看太久,牠飛撲下來企圖撞我的頭。走鵑會組隊獵殺響尾蛇,由一隻鳥分散蛇的注意,另一隻從後方突襲。
蜂虎吃蜜蜂,刮葉雀拋甩葉子,厚嘴海鴉可潛入水下200公尺深,遊隼在空中俯衝的時速高達385公里。一隻鷯草雀可以終生待在0.2公頃的小池塘邊,一隻深藍色林鶯則可以遷徙到秘魯,一年後再回到先前曾在美國紐澤西州築巢的那棵樹。
|
| |
| 作 者 |
: |
National Geographic |
| 系 列 |
: |
科普 |
| 出版 社 |
: |
大石國際文化 國家地理雜誌 |
| 出版日期 |
: |
2025年6月 |
| 書 度 |
: |
28 cm x 21 cm |
| 釘 裝 |
: |
平裝 |
| 國際書號 |
: |
4718009463660 |
| 書 價 |
: |
HK$100 |
| 返回頁首 |
|
|
|
| |
|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2025年10月 No.287 黑虎警報》
| 內容簡介 |
: |
|
【封面故事 黑虎警報】
我們足足找了50天,叢林才向我們吐露了它最大的祕密。50天來,我們在印度東部奧迪薩邦的西密里波老虎保護區,沿著礫石路顛簸前行,穿梭半常綠林間,眼睛來回掃視,希望能看見那隻行蹤飄忽的老虎――T12,牠身上的斑紋異常醒目,讓牠成為一個正處於存亡關頭的族群象徵。
和我一起尋找T12的夥伴拉古.普爾蒂是地區林務部門的工作人員,他從來沒有看到過T12。拉古大部分的同事也只在自動相機拍下的照片中看過牠,這些相機架設在保護區各處,用來研究動物的行動。然而,若能親眼看見西密里波的野生老虎,他們才能觀察到鏡頭可能無法拍到的身體疾病,也提醒著他們,在酷熱之中巡邏的無數時光,都是為了守護這些活生生的動物。正式記錄下T12的野外目擊更是格外寶貴,因為這隻離群索居的十歲老虎――西密里波最年長的公虎――是一項計畫的核心,攸關後代的存續。
那是第50天的傍晚。一道黑影瞬間衝到我們的皮卡車前方,我猛然踩下煞車。我們眼前有個龐然大物橫擋在路中間,直直盯著我和拉古。從體型看來,這顯然是隻年長的公虎,而且牠毛皮上奇異獨特的斑紋,顯示牠正是我們苦尋多日的目標。
「是黑的。」拉古語氣堅定,低聲說道。他興奮地指著前方,又說了一次:「是黑的!」 這隻名叫T12的老虎,全身披著一襲深色毛皮,像一件破舊斗篷,身上有零星幾片橙色的條紋,臉部與前肢有較厚實的橙色斑塊。老虎身上黑色條紋異常擴展的情形稱為「假性黑化症」,是一種罕見的基因突變。西密里波老虎保護區內約30隻老虎中,大概有一半呈現這樣的特徵。這種情形是一個指標,表示這個保育成功的故事正面臨可能釀成災難的潛在危機。雖然西密里波的老虎數量目前處於數十年來最穩定的狀態,但這片保護區與其他老虎族群在地理上相互隔絕,可以說是一個老虎孤島,島上的基因庫正面臨逐漸縮減的危機。
我和拉古在這個區域苦尋T12的這幾週,其他地方也正在為牠尋找合適的配偶。這是歷經多年發展的針對性繁殖計畫中關鍵的一步,由保育人員和分子生態學家與遺傳學專家組成的團隊共同參與,大家攜手努力,期望阻止西密里波的老虎因近親繁殖而走向滅絕。
|
| |
| 系 列 |
: |
科普讀物 |
| 出版 社 |
: |
大石國際文化 國家地理雜誌 |
| 出版日期 |
: |
2025年10月 |
| 書 度 |
: |
25.5 cm x 17.5 cm |
| 釘 裝 |
: |
平裝 |
| 國際書號 |
: |
1608262102877 |
| 書 價 |
: |
HK$70 |
| 返回頁首 |
|
|
|
| |
|
《無盡的宇宙》
| 內容簡介 |
: |
|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取得的每一筆資料都令人感到不可思議……但無庸置疑的是,這樣的驚奇才剛剛開始。」──布萊恩・格林,美國理論物理學家
在宇宙塵雲氣中誕生的恆星;木星環和衛星;超過100億年的星系──還有其他許許多多影像,都是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上線至今短短三年創下的觀測里程碑,不僅震撼世人,影像中蘊含的新資料更使科學家驚歎。多虧了韋伯望遠鏡,我們現在能望向更深處的太空,回溯到更久遠的古老時光,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大霹靂。
本書為韋伯望遠鏡進行了最新、最全面的介紹,詳細描述了這座巨大太空望遠鏡的數十年傳奇故事,從規畫、建造到測試、升空,最後抵達距離地球約150萬公里軌道上完成部署的完整過程。而後續回傳的一幅幅驚人影像,為我們揭露了宇宙前所未有的面貌,作者伊森・西格是鑽研大霹靂的理論物理學家,透過輕鬆的文字和精細的資訊圖表,說明韋伯望遠鏡這些影像的重要性和從中獲得的新發現。
《無盡的宇宙》為韋伯的劃時代成功留下了權威性的記錄,將在任何喜愛星空的讀者心中留下無限的嚮往。
|
| |
| 作 者 |
: |
Ethan Siegel & Brian Greene |
| 系 列 |
: |
天文學 |
| 出版 社 |
: |
大石國際文化 國家地理雜誌 |
| 出版日期 |
: |
2025年10月 |
| 書 度 |
: |
31 cm x 24 cm |
| 頁 數 |
: |
224頁 |
| 釘 裝 |
: |
精裝 |
| 國際書號 |
: |
9786267507162 |
| 書 價 |
: |
HK$400 |
| 返回頁首 |
|
|
|
| |
|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2025年09月 No.286 大登月時代》
| 內容簡介 |
: |
|
【封面故事 大登月時代】
今年82歲的西爾克是宇宙學的泰斗,早在阿波羅登月任務前就已投身天文物理學領域。他曾針對宇宙起源和位於宇宙核心的謎團,也就是暗物質,做出開創性的發現,他一向不是會誇大其詞的人。他在說的是一項令他著迷的研究興趣:月球經常被忽略的潛力。
西爾克指出,幾十年後,我們將有能力在月球表面架設一座功能強大的望遠鏡,能夠拍攝到比方說40光年外TRAPPIST-1系統內的行星,而且清晰度堪比我們現在看到的火星影像。「我們將能看到森林、山巒,甚至陽光照耀下波光粼粼的海洋,」西爾克說,「這太不可思議了。」西爾克所描述的,是用望遠鏡直接拍下外星生命景象。「如果那裡有城市,我們會看到璀璨燈火。」
不可思議的不是望遠鏡,而是月球本身。事實證明,月球是研究太空科學的理想地點――遠比地球更合適,甚至勝過太空本身。因為月球背面完全不受無線電波干擾,而且月球幾乎沒有大氣層,使光學望遠鏡的解析力幾乎不受限制。
這臺能拍到TRAPPIST-1系統內生命的望遠鏡,其實是由大約30座望遠鏡組成,它們排列成圓形陣列並相互連結,形成相當於口徑19公里的一面虛擬巨鏡。這項技術並不困難,早已有研究和論文描述過設計和操作方式。這項計畫也有幾種構想版本,包括把望遠鏡架設在月球隕石坑內,這個構想還有個暱稱:月球超望遠鏡。
這項計畫目前無法實現,是因為月球還欠缺基礎設施。要部署超望遠鏡,得先用火箭將這些小型望遠鏡運送到月球表面。為了確保安全著陸,必須先建造登月平臺,再出動機器人車隊協助卸載設備。陣列中的每一具望遠鏡都必須以絕對精度定位。整套系統的運作仰賴穩定的月球電力(即使在連續14天的月夜也不能中斷),還得配備高頻寬的通訊系統,才能將它拍攝的驚人影像傳回地球。此外,它也勢必需要維修,可能由駐月的太空人執行。
儘管無論從科學或哲學角度來看,這臺能拍攝380兆公里外行星的望遠鏡都魅力無窮,我們也不會僅僅為了一臺望遠鏡就興建整套月球基礎設施――即使它是人類有史以來最酷、最重要的望遠鏡。事實上,情況正好相反。超望遠鏡與其他同樣驚人的科學計畫,很可能只是一場新太空競賽的附加成果――這場競賽正迅速升溫,目標是在月球建立一個永久而有功能性的人類據點。
|
| |
| 系 列 |
: |
科普讀物 |
| 出版 社 |
: |
大石國際文化 國家地理雜誌 |
| 出版日期 |
: |
2025年9月 |
| 書 度 |
: |
25.5 cm x 17.5 cm |
| 釘 裝 |
: |
平裝 |
| 國際書號 |
: |
1608262102860 |
| 書 價 |
: |
HK$70 |
| 返回頁首 |
|
|
|
| |
|
《壓力新科學》
| 內容簡介 |
: |
|
清晨時分,你感到飢餓。陽光穿過森林的樹冠灑落,在地面勾勒出細微的舞動光斑。一道光芒映在倒下的樹幹上,凸顯出潮濕樹皮上盛開的完美食用菌。你蹲下身準備拾取一些時,卻聽到身後有動靜。轉身一看,一隻熊正露出牙齒,低聲咆哮。你立刻明白,必須放棄這珍貴的食物來源,並開始緩緩退後。這個決定似乎並非出於意識,卻凌駕於你所有其他身體需求之上。
這幅野生動物面對人類祖先的畫面,已成為壓力反應運作的經典示範:當我們感知到威脅時,大腦內便會立即觸發一連串分子反應,轉化為保護我們生存的行為,例如自我防衛或逃跑。(如今,除了「戰鬥」(fight)和「逃跑」(flight)這兩個術語外,科學家還加入了「僵住」(freeze),即停下所有動作,以及「討好」(fawn),即透過表現友好來緩解威脅者的敵意。)
儘管在21世紀,極少數人仍然面對掠食者的威脅,但這一古老的壓力反應系統依然存在,並且經過長時間的演化,為各種物種的生存提供了快速機智的應對方式,這一過程已經持續了超過40萬年。如今,許多人將壓力反應視為一種負擔,覺得它妨礙了冷靜、自信和成功。汗濕的手掌和加速的心跳可能讓我們不敢嘗試新事物,讓與朋友的爭執毀掉整天的心情,或讓工作截止日期變得難以逾越。在最嚴重的情況下,壓力反應系統不僅是一種負擔,還可能是削弱身心的因素,因為它緊緊抓住了當代的「熊」,例如大流行傳染病、系統性種族歧視、食物不安全、財務不穩定等問題。但與動物掠食者不同,社會威脅不會退縮。而當壓力系統永遠處於啟動狀態時,它可能會讓我們過早衰老或生病。研究顯示,我們甚至可能將這些疾病傳遞給未來的後代,無論他們是否也承受壓力。如今,壓力反應幾乎不再扮演靈活保護者的角色。
學習壓力的科學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壓力。在接下來的內容中,我們將坦誠地面對當下的一些重大挑戰,但同時也將見到巨大的希望。壓力科學是一個僅有約115年歷史的領域,這意味著我們正處於一個關鍵時刻,研究人員現在終於要開始深入研究這個系統,探索如何重新利用壓力為我們帶來益處。科學家們正在揭示為什麼我們仍然需要壓力,如何重新訓練我們的大腦以充分利用壓力,如何讓心理健康護理變得更加包容並能更好地治療那些長期受壓力困擾的人,以及如何進行社會變革來打破由慢性壓力導致的早衰現象。
|
| |
| 作 者 |
: |
National Geographic |
| 系 列 |
: |
科普讀物 |
| 出版 社 |
: |
大石國際文化 國家地理雜誌 |
| 出版日期 |
: |
2025年4月 |
| 書 度 |
: |
28 cm x 21 cm |
| 釘 裝 |
: |
平裝 |
| 國際書號 |
: |
4718009463653 |
| 書 價 |
: |
HK$100 |
| 返回頁首 |
|
|
|
| |
|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2025年08月 No.285 為動物輯凶》
| 內容簡介 |
: |
|
我們在本期雜誌報導了以鑑識科學偵查非法野生動物貿易的新方法。但全球野生動物非法貿易目前到底有多嚴重?根據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UNODC)2024年《世界野生動植物犯罪報告》,2015 到2021 年間全球共查獲1300萬件走私物品,重量高達1萬6000公噸,並涉及4000個物種與全球162個國家。
在受影響的動物中,走私的前三大類動物是犀牛、穿山甲及大象,此外還包括鰻魚、鱷魚、鸚鵡、烏龜及陸龜、蛇類、海馬等動物。報告也指出,在調查內的1652種哺乳類、鳥類、兩棲爬行類,有40%都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受威脅或近危物種。
在臺灣,走私野生動物案件似有快速成長的趨勢,根據關務署臺北關統計,去年1至9月旅客走私活體動物案已達13件,動物總數由去年同期的537隻,大幅增加至2581隻,年增率高達380%,增加的動物以寵物蟹為主,走私的保育類動物則以印度星龜最多。香港作為全球貿易自由港,向來也是全球非法野生動物貿易的重要轉口樞紐。2019年,ADM Capital Foundation發布報告《滅絕下的貿易》,詳細介紹了香港在國際非法野生動物貿易中持續扮演的角色。
報告基於公開資料分析了2013 至2017 年間全球18 個國家與香港有關的107起走私案件,發現一半以上的案件中,香港是最後一個寄售港口或中轉站。僅在2018至2019年期間,香港當局就查獲了破紀錄的649公噸稀有和瀕危野生動物物種,涉及七千多隻活體動物。香港近來發現的重大案件則包括:2021年9月,一個單一案件就查獲價值高達2.1億港元的野生動物商品,其中超過一半的價值來自魚翅。
2025年7月,香港海關查獲了2.7公斤的犀牛角,市值約100萬港元。非法野生動物貿易仍舊猖獗,而且可能就在你我身邊發生。除了寄望新科技能更加有效查緝犯罪之外,最重要的還是需要消費者拒絕購買任何與野生動物相關的產品,並形成社會壓力。畢竟,停止買賣,才能停止對野生動物的傷害。
|
| |
| 系 列 |
: |
科普讀物 |
| 出版 社 |
: |
大石國際文化 國家地理雜誌 |
| 出版日期 |
: |
2025年8月 |
| 書 度 |
: |
25.5 cm x 17.5 cm |
| 釘 裝 |
: |
平裝 |
| 國際書號 |
: |
1608262102853 |
| 書 價 |
: |
HK$70 |
| 返回頁首 |
|
|
|
| |
|
《精細圖解!建築結構學》
| 內容簡介 |
: |
|
國際知名結構設計師
江尻憲泰
深入淺出實務指導
建築人必備!
一目瞭然豐富圖表 X乾脆俐落重點講解
6大章節36個主題
與您共同守護建築結構安全
#剛開始接觸建築的學生或初學者
#對結構有點障礙感的設計師
#想重新整理結構知識的建築人
★建築結構的重要性
沒有安全性,絕對稱不上是好建築。
結構設計師的工作目標在於:設計出能夠對抗重力、地震、風等外力的「安全」結構。
這是建築工程中一個超級重要的環節。
這本書用36個主題,把「建築結構」這門看似艱深的學問,用簡單又易懂的方式一一解說給你聽。
從最基礎的「什麼是力?」、「力是怎麼流動的?」這類概念開始,再一路講到像是「應力怎麼算?」、「木造、鋼構、鋼筋混凝土(RC)建築的斷面要怎麼計算?」「怎麼用真實案例來學耐震補強?」等實際會用到的結構知識。搭配滿滿的插圖、圖表和實例解析,理論與實務兼備,是一本幫你打好建築結構底子的超實用指南!
★本書作者是誰?
作者江尻憲泰是日本建築界赫赫有名的結構設計師,過去曾和隈研吾等國際級建築大師合作,拿下無數建築獎項。他不只在第一線做設計,也在教學現場分享實戰經驗,這本書就是把他多年來的經驗濃縮成六大章節,包括:「結構基礎」、「結構力學」、「結構計算」、「地盤」、「耐震設計」和「結構實務」。
★為什麼要寫作此書呢?
在這15年間,「建築結構」伴隨著高度分工化,技術水準有所進步,但在另一方面,從整體來看,作者卻時時刻刻地感受到技術力的低落。由於建築界曾發生一樁「耐震性能偽造事件」,讓作者深感茲事體大,因而萌生以簡單易懂的方式來撰寫關於建築知識與結構的想法。
★怎樣使用本書呢?
為了培養出俯瞰觀點,作者希望以結構設計為目標的初學者,務必要將本書概略看過一遍。
為了讓建築設計師可以當成辭典來使用,而且閱讀必要項目後就能理解,所以作者把各條目都寫得很簡潔。
作者在日本全國各地,與各式各樣的人一起工作過。透過這些經驗他深刻地體會到,依照相關技術人員的技能與不同地區的特色等,解釋或回答也會有所差異。若覺得「好像不太一樣」
的地方,希望大家可以反過來將其當成一個契機,積極去調查文獻或資料,加深相關知識。同時學會根據實際狀況來舉一反三!
【本書特色】
(1)透過豐富的插圖、圖表和實例,提供通俗易懂的講解。
(2)索引收錄本書重要的建築用語,讓讀者迅速查找需要的資料。
|
| |
| 作 者 |
: |
江尻憲泰 |
| 系 列 |
: |
藝術設計 > 建築 > 建築理論 |
| 出版 社 |
: |
瑞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 出版日期 |
: |
2025年9月 |
| 書 度 |
: |
14.8 cm x 21 cm |
| 頁 數 |
: |
368頁 |
| 釘 裝 |
: |
平裝 |
| 國際書號 |
: |
9789864018369 |
| 書 價 |
: |
HK$250 |
| 返回頁首 |
|
|
|
| |
|
《突破預期壽命》
| 內容簡介 |
: |
|
科學家很懂得怎麼延長小鼠的壽命。以廣泛用在預防器官移植後排斥反應的雷帕黴素(rapamycin),能讓中年小鼠的預期壽命延長達到60%;利用衰老細胞溶解劑(senolytics),能讓老年小鼠在同儕歸西許久之後仍然生龍活虎;此外還有二甲雙胍(metformin)和阿卡波糖(acarbose)等糖尿病藥物,或嚴格限制熱量攝取的方式,以及其餘九十來種干預措施(根據某位生技投資人的統計),都能讓實驗室小鼠在遠超過正常保存期限之後,還在籠子裡活蹦亂跳。而最新的研究計畫,更直接破解老化的程序,重新編程老化細胞,讓細胞回春。
「你如果是小鼠,那可有福氣了,你會有很多方法可以延長壽命,」分子生物學家辛西婭.肯揚(Cynthia Kenyon)這麼說,她在數十年前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催生了當前的長壽研究熱潮。「而且長命百歲的小鼠看起來都很快樂。」
那麼我們呢?科學家能把人類的壽命延長到什麼程度?到哪裡就應該適可而止?從1900年到2020年間,人類的預期壽命延長了一倍以上,達到73.4歲。但這種長足進步是有代價的:慢性病和退化性病例大幅增加,老化仍然是癌症、心臟病、阿茲海默症、第二型糖尿病、關節炎、肺病,以及幾乎所有其他重大疾病的最大風險因子。如果長壽只代表了體弱力衰、無法自理的日子變得更長,很難想像有誰會想要延長壽命。
但是,如果那些小鼠實驗能讓科學家研製出藥物,清除人類老年時在體內引起各種健康問題的分子和生化殘骸,或者研發出新療法,可以減緩、甚至預防體內這種廢物堆積的現象,那麼就會有更多的人能夠健健康康地活到八十多九十歲,不會因為各種病痛,讓長壽變得不盡然是好事。將會有更多人能夠活到一般認為的人類自然壽命的極致,也就是120到125歲。目前能活到接近這個歲數的人少之又少,在工業化國家,大約每6000人中只有一人能度過100歲生日,活超過110歲的人更是每500萬人中只有一人。世界上最長壽的紀錄保持者是法國的珍妮.卡爾門(Jeanne Calment),她於1997年去世,享年122歲又164天。
|
| |
| 作 者 |
: |
National Geographic |
| 系 列 |
: |
科普讀物 |
| 出版 社 |
: |
大石國際文化 國家地理雜誌 |
| 出版日期 |
: |
2025年2月 |
| 書 度 |
: |
28 cm x 21 cm |
| 釘 裝 |
: |
平裝 |
| 國際書號 |
: |
4718009463639 |
| 書 價 |
: |
HK$100 |
| 返回頁首 |
|
|
|
1 2 3 4 5 6 7 8 [ 下一頁 ] 15頁 之 第 1 頁 (共 150 筆記錄)
|